6月19日,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举办第三届“五四青年读书月”总结大会,标志着本届读书月活动圆满收官。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卢成燕同志,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帝仁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各部门的青年职工和学生代表共30余人现场参会,大会由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团委书记田正阳主持。
会上,田正阳同志首先总结回顾了本届读书月活动取得的工作成效。他表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团委将继续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不断丰富“五四青年读书月”品牌的内涵实质,不断擦亮青年阅读的金字招牌,努力把措施做得更细,把工作抓得更实。
随后,大会宣布了优秀读后感获奖名单。卢成燕、李帝仁同志分别为“最佳文笔奖”、“最具深度奖”及“最好故事奖”、“阅读风尚奖”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激励他们继续勤学善思、明辨笃行,弘扬“五四”精神,潜心科研攻关。与会青年代表还分享了读书感悟和活动体会。
卢成燕同志在总结讲话中对第三届“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获奖青年代表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青年科技人才肩负着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历史重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结合科研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他强调,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心怀家国情怀,把热血洒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要勇于创新创造,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向高峰进军,在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练就过硬本领。要勇挑科技重担,主动到重大任务、重点项目、重要岗位上去历练,努力创造属于青春一代的不凡业绩,作出属于青春一代的重要贡献,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光彩。
作为青年活动的特色品牌,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三届。今年,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在原有读书活动基础上增设了“我和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故事”主题团日活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签名活动、“绘青春,镌未来”墙绘创作活动、“光影忆百年,五四漾韶华”主题观影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践行的“1+4”活动新模式。活动期间,团市委书记胡火明同志专程到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调研座谈,了解青年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解答工作困惑,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当、善作为。
本届读书月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青年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广大青年人员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交流读书体会、分享学习感悟、促进互相进步,现将部分优秀读后感选编成辑,以飨读者。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宽带通信研究部 晏祺龙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塔拉·韦斯托弗撰写的一部自传性回忆录,讲述了她在一个原生保守和封闭的家庭中成长,通过自我发现、追求教育,最终走出大山,进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故事。其真挚、勇敢和发人深省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我们理解和实现自我,在面对困境时坚持追求理想和价值的力量源泉。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感想与体会。
本书的主人公塔拉·韦斯特弗,1986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一个山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极端的摩门教信徒,不信任政府、医疗和公立教育,因此,在她17岁之前,她从未上过学。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讲述差生如何克服困难逆袭成为学霸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创伤、成长和最终蜕变的故事,深刻探讨了家庭、个人成长与自我发现的复杂性。这本书的英文名《Educated》,看似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毫不相关,读完才明白“Educated”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正是这本书的核心关键词,塔拉正是通过教育救赎了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和蜕变,最终像鸟一样,飞往属于她的山峰。
塔拉出生在一个让我难以想象的家庭之中,在一座大山里,父亲性格抑郁狂躁,常常灌输极端的理念,他极端反对政府、医疗系统和公共教育,认为这些都是腐败和危险的象征。母亲则基本依附于父亲的意志。塔拉从小与兄弟姐妹在废料厂工作,搬运和整理各种废弃物以维持生计。在这样的环境里,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可能,她的一生就将在这样的节奏中慢慢度过。然而,塔拉的哥哥泰勒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一束光,指引她走向教育的大门。泰勒是一个内向且天生口吃的孩子,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泰勒曾经对塔拉说过:“你可以选择像现在生活,也可以选择像我一样,考进杨百翰大学。”他通过自己向塔拉展示了向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展示了教育的可能性。塔拉选择了后者,之后在和父亲一起打工的日子里,塔拉抓住一切可能的时间找书自学,最终她也成功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并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塔拉的故事,不仅是展示教育的力量和个人的拼搏,也深刻探讨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她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控制和限制。在《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有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真的是巨大的,这个影响可能需要用一生来弥补和改变。但幸运的是,塔拉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了贵人,例如她的哥哥泰勒向她展示了教育的可能性,例如她的老师给她思想上的引导和学业上的帮助。尽管我们可以说她运气不错,但是如果没有拼搏,那再多的贵人和机会我们也没法抓住。
塔拉最终逃离大山,也付出了和家庭分离甚至说是决裂的代价。后来她和她的父母、在大山的哥哥们几乎没有了联系。多年之后,塔拉试图回到大山和家庭和解,但是最终也没有看到团圆的结局,毕竟真的没法回去了。但塔拉为什么选择去尝试和解呢?或许还是出于爱吧。其实塔拉的父母还是爱塔拉的,有一个画面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父亲得知她要去大洋彼岸的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父亲对塔拉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是的,父亲是爱她的,但爱并不能让她放弃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父母以爱之名操控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父母作为长辈是可以给孩子们引导和帮助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身也具有局限性,我们所谓的“为他好”可能只是我们主观认为的,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同样,孩子也不能以自己认为的正确去改变父母。每个人都注定要通过自我探寻、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来塑造自己的人生。我们爱他们,但是我们也都有自己向往的山。
塔拉·韦斯托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它展示了教育的力量,也深刻探讨了家庭、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通过塔拉的故事,我们看到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激发出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同时也对家庭、自我发现进行了反思。这本书适合所有追求自我成长的人阅读,塔拉的故事将继续鼓舞我们,并激励我们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希望你和我,都能有一个无悔的人生,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巅。
读《认知觉醒》有感
宽带通信研究部 吕明
很久没有这么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去读一本书了,上一次读课外书还是2020年初能去图书馆之后。当时在图书馆里写论文的时候,顺带看了一本科幻小说,书名已忘记,具体的内容也很模糊了,大概是讲超算在人类未发现的情况下有了自我意识,利用家用机器人偷偷暗杀对他不利的人类,最终被人类发现,开始人类和机器人的大战。在3年后,即2023年初的时候ChatGPT3.5横空出世,突然发现人工智能已经离我们这么近了,仿佛小说中的幻想的时代已经马上就要来临。如今国内各类大模型,类人形机器人的商业研发,无疑是在加速这个时代的来临。当大模型作为机器人的大脑,以人类般的模样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既期待,也很害怕。为了不被时代所抛弃,所以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防被机器人所取代。读《认知觉醒》这本书一方面是想要增加自己的自控力,掌控自己,掌控生活,掌控人生;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类,尤其是人类的大脑,思考机器人的发展会不会如科幻小说般。
在书中,作者将人类的大脑分为3重:年代久远的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相对古老的情绪脑,源于浦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以及非常年轻的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在当前的动物中,高级的理智脑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能够使我们富有远见、善于权衡。本能脑和情绪脑掌管着我们的潜意识和生理系统,保证我们最基础的生存。在遥远的古代,为了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祖先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渴望食物,对食物及时享受,对舒适极度渴望,尽量节省身体能量的消耗,储存更多的能量,应对未知的威胁。然而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几乎已经不需要再对基本的生存发愁,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大脑没有来得及适应进化,在远古社会的优势,反而成了现今的阻碍。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常常“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而理智脑相较于本能脑和情绪脑,进化时间太短,其力量非常弱小。普通人常常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为自己的躺平(进入舒适圈)找各种理由。所以说,成为强者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要克服天性,要靠理智脑来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而不是对抗,常常通过意志力强行对抗的后果就是焦虑。本能和情绪想要及时的快乐,就是在远古时代建立起来的,我奔跑捕猎,然后享受猎物,这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智脑会制定一个很长期的目标(比如掌握一门外语或者发一篇论文),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能天天盯着这个目标,既然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那么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目标细化成每天的任务,每天的任务要细化到每个小时。当然这个任务的细化要合理(不能说1个小时我要背1千个单词等情况),要根据每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来制定。比如上午我要背100个单词,目标明确,任务完成了,你就会很开心。不然任务不明确,只知道要背单词,那你就上午浑浑噩噩的背,背多少是多少,背了一上午之后,感觉自己离学会一门外语还差十万八千里,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很深的挫败感。
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被各种琐事缠身,每天制定的任务完成不了,也同样产生挫败感,那就减少任务量,预留一定的时间来处理杂事,预留的时间可以灵活使用,比如看书等(强烈推荐不要刷手机)。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本能和情绪来支配自己,让自己在成为强者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
对于机器人来讲,如果产生了意识,因为和人类的进化途径不同,不一定会受情绪和本能的控制,一个“理性的意识”该有多可怕!所以,机器人的“三大定律”一定要想办法先给机器人加上,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没有了情绪和本能的控制,也不一定会有艺术和科研的进步,可能仅仅只是工业研发的空前发展,人类还有优势!上述想法仅是个人的浅薄见识,抛砖引玉。
读《恶意》有感
宽带通信研究部 吕雅丽
《恶意》的篇章如同东野圭吾笔下精心编织的悬疑迷宫,我花了大约四个小时的时间,沉醉其中,试图解开每一个谜题。继《白夜行》之后,这本书再次证明了东野圭吾在悬疑推理小说领域的大师地位。故事的叙述流畅而引人入胜,让我在阅读的旅程中不断追寻着真相的踪迹。当我翻到最后一页,心中仍充满了对故事的渴望和对人性的深思。
故事以野野口修的视角揭开了序幕,而我所感知到的第一缕恶意,竟是出自一位声名显赫的作家——日高。他因为邻居家那只调皮的猫咪总是扰乱他精心打理的庭院,而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投毒。然而,紧接着的,却是日高本人的意外死亡。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邻居的复仇,还是情感纠葛的悲剧,亦或是另有隐情?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心急如焚,渴望揭开层层迷雾。
随着加贺警官的细致调查,我们一步步逼近真相。然而,当真相浮出水面,真正的凶手竟是野野口修。面对逮捕,他沉默不语,拒绝透露任何杀人动机。但加贺警官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故事的高潮迭起,情节反转,最终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局。当我读到结局时,不禁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真相的冰霜刺骨,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在东野圭吾笔下,日高的形象总是积极阳光、心地善良、行为正直。在青涩的校园岁月里,野野口修曾是霸凌的受害者之一,不愿踏入学校一步。正是日高伸出援手,但讽刺的是,野野口修却转身加入了霸凌者的行列,将曾经的恩人日高推入了苦难的深渊。岁月流转,日高成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作家,而怀揣同样文学梦想的野野口修,带着一丝希望,拜访了日高,希望在文学的道路上得到指点。日高不计前嫌,慷慨地伸出援手,帮助野野口修联系了出版社,使他的作品得以问世。然而,日高对野野口修的善意和帮助,换来的却是背叛和谋杀。真相令人震惊:野野口修出于对日高人格的嫉妒,精心策划了一场完美的犯罪,试图破坏日高的名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被迫害、无力反抗的受害者,将日高的所有作品据为己有。这是怎样的恶意,才能驱使一个人不惜毁灭自己,也要摧毁他人?
东野圭吾以其精湛的笔力,将日高与野野口修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日高的正直和善良,与野野口修的嫉妒和恶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野野口修的黑暗,或许与他不幸的家庭背景和曲折的成长经历有关。但是,这真的能成为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的借口吗?东野圭吾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善恶的定义,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如果日高选择冷漠,或许他的生命不会受到威胁;如果野野口修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快乐的童年,或许他和日高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然而,这些“如果”都是假设,真正的人性,如同太阳般耀眼而不可直视,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东野圭吾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对善恶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和面对。是像日高一样,用善良和正直去照亮他人,还是像野野口修一样,让嫉妒和恶意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东野圭吾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选择,如何去面对。正如太阳的光芒,既能照亮大地,也能带来炙热。人性亦是如此,既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也有摧毁一切的潜力。
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它们却激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东野圭吾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领悟。
杀死一只知更鸟——“善良,平等,勇敢”
宽带通信研究部 岳寒雪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是通过一个成长中的女孩斯卡特的视角,记录了自己与父亲阿迪克斯、哥哥杰姆等人在梅科姆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兄妹俩在父亲的指引下,经历了暴风雨般的成长,磨砺出正直勇敢的品质。读完这本书,我也在里面感受到了人们偏见带来的杀伤力以及勇敢冲破偏见所面对的困难。
故事一开始是父亲取得律师资格证,带着一家人搬到梅科姆镇说起,在搬来之后其实总共有两个贯穿主线的事件,一件事情是拉德利家的房子里住着一个恶毒的幽灵,一件事情是老鲍勃告一个黑人汤姆侵犯了自己的女儿。故事的主线其实就是父亲说知更鸟什么坏事都不做,只是为了歌唱,所以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犯罪!知更鸟,在故事里是暗指那些饱受偏见排挤、但本质善良美丽的人与事。父亲所说的知更鸟其实就是贯穿主线的两件事情的主人公:黑人汤姆和恶毒的幽灵阿瑟。在这两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父亲的一系列行为以及话语推动了女孩和哥哥的成长。
父亲说:“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等你最终了解他们之后就会发现”。在刚搬到小镇的时候,总是听到小镇的人口中说着那间院子里都是杂草,栅栏东倒西歪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个恶魔——阿瑟。凡是小镇上发生小偷小摸的勾当,都盯着拉德利家。虽然一些作案行为抓到了作案者,但是仍旧没有打消大家对拉德利家的怀疑和警惕。在听了这么多人对拉德利家“滤镜”的形容之后,由于小孩子的好奇心,女孩和哥哥就开始了一些“探险”的行为,去“怪人”的家里探秘,不幸被发现导致哥哥的裤子挂在了围墙上,第二天却发现裤子原先破洞的地方已经被修补好。发现“怪人”给他们准备小礼物放到树洞里;在房子着火的寒冷天给小女孩偷偷披毛毯等等一系列行为,让我们了解到那个人们口中的“怪人”“恶魔”,其实只是一个小时候犯过错,被他的父亲以一种极端方式关在屋子里面不让出来的孩子。在故事最后还勇敢的踏出家门,救了女孩和哥哥。那一刻,阿瑟心中的酸楚大概没人能够真正的体会。故事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告诉孩子们阿瑟做了什么,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一点一点的去接触去发现,也应证了女孩父亲说的那句话:“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父亲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太阳底下的良知”。在搬来小镇里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一起白人女子控告黑人男性侵犯的案件,这不得不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一件毫无疑问会输的案件,可是父亲却毅然接受了为黑人辩护的任务。在接收案件的过程中,女孩的姑姑以及镇上的其他人都认为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是在给家族抹黑,孩子们听到了很多不好的言论,这使得两个孩子对父亲的行为也产生了质疑,并去质问父亲为什么要接这种给家里带来这么多麻烦的任务。父亲的回答是,因为这触及了一个人的良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只觉得头皮发麻,“良知”,这明明是最基本的事情,但在这里却成为了一种奢侈。其实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父亲所收集的证据完全可以证明黑人是被冤枉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的一件事情呢。后面黑人被押送监狱时说再见了,再尽力也没用了的时候,他是对自己的处境有多绝望呢。当偏见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勇敢地去打破偏见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呢。故事中点明陪审团花了很长时间做出了这个决定。这说明陪审团里有人开始动摇了。父亲的决定其实就是给偏见世界撬开了一丝细缝,让阳光可以照射进去,总有可以撒满阳光的时候。也是应征了父亲那句话:“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世界有时是残酷的,也许很多时候根本没有道理可讲,我们要摆好自己内心的那杆公平称,培养自己不从众的勇气。但是,这个世界上一样有很多很好的事,世界有时是可爱的,相信善良,坚定心中的正义与良知。
《汉字再发现》读后感
新型网络研究部 邱欣逸
《汉字再发现》是一本有意思的书籍,介绍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此书内容丰富,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以及一般认识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书中每个章节都会以两个汉字为例,具体解析汉字的构形和运用,对于笔者这种普通读者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年幼学习汉字时就听闻汉字有形声、象形等来源,当时就感叹华夏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在读过本书后,才了解汉字还有更复杂的造字原则,比如传统上认为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而且,更往细节分类,“六书”也是不够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看汉字的构形,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局限于一些框架。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发现甲骨文,西周金文与秦汉时期的文字大都有比较大的区别。比如,我们常用的“古”字,秦代的“古”字与现代的简笔字几乎一致,但是看商代的甲骨文,差别较大。又或者是西周的“意”与现代的构形也是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个“意”字,春秋战国时期,在不同国家之前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不得不感叹秦始皇的伟大,“书同文,车同轨”对于当时以及千秋后世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整个华夏文明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度量衡,后世的璀璨文明必将大打折扣。结合我们平时制定技术标准的工作,顿时觉得自己也是责任重大,必须严肃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以前觉得文字研究、考古研究这些大都根据已有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主观臆测,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在阅读《汉字再发现》这本书过程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非常严谨,每个列举的文字尽量做到文献印证,推断也能做到有理有据,只要没有文献证实的字,都会作出说明,这种研究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我们这些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做实验、写论文,都需要讲究一个有理有据、实事求是,严厉禁止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要对自己、对结果负责。
另外,本书在以“古”字为例进行说明汉字的构形时,先说了《说文解字》中的分析,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研究,说明《说文解字》可能存在错误。这种对于文献的批判吸收的态度和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虽然本书通过详尽的示例向读者展示了汉字丰富多样,但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读起来略显晦涩吃力,需要花时间耐心消化。但瑕不掩瑜,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读后感
新型网络研究部 周琥晨
在2024年的5月,我精读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是由Kurose和Ross编著的一本经典的计算机网络教科书。该书通过其独特的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使我能够从应用层开始,逐步深入到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及物理层,从而全面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个方面。书中丰富的实例和清晰的解释,使得复杂的网络原理变得易于理解,这对于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员都是极具价值的,我在重新温故了大学时的知识和一些新的实验以后,我对计算机网络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的感受。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安全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安全正是保障这一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书中不仅仅介绍了网络的构建和数据的传输方式,更通过一系列的安全协议和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保护信息不受侵害,在仔细完成书中的实验和习题后,我才发现我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很多细节还有很多不太了解,也惊叹这本书能给读者这么多恰当的习题以及简单易懂的生动例子。这不禁让我思考,如何去成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如何给完全不懂计算机网络的人讲解网络的原理。
在当前全球化高度发展且世界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已不仅仅是单一国家的事务,它关系到全球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勒索病毒等问题频发,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挑战。因此,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网络安全的共建共享,是每一个网络使用者和管理者应当担当的责任。席大大总书记这一理念强调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确保技术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此外,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网络靶场的建设也是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搭建国家级的网络靶场,不仅能够对安全新技术进行研究及验证,对安全能力进行评测,还可以用于培训网络安全人才,提高国家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这种实战化的训练平台能够极大地加强国家及企业对抗网络攻击的实力。
作为一名党员,我在读这本书时不断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结合起来。党员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中去,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网络安全,更要对社会公众的网络安全负责,要通过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大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此外,党员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网络安全的建设中去,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贡献力量。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不仅仅是一本学术教材,它也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积极角色的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作为网络专业人士的职责,也更加坚定了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即,要为建设网络强国、为实现全球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不懈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将积极参与到网络安全的实际工作中,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新型网络研究部 申帅永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最近有幸拜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的叙述方式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甚至可以说是对传统的颠覆,轻松幽默的叙述风格使得通过书籍了解历史不再仅仅是一件严肃枯燥的事情,更是生动有趣的,令我这个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人,也爱上了他,历史对我的感觉也不再是晦涩难懂,而是像读小说一样,让我更能轻松地融入其中。
明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各种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人为了权力和财富而不择手段,有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也有人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坚守不渝。在这本书上,历史的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完整的,有善有恶的,是有喜怒哀乐的。作者并不只是粗略的介绍着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而是用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解读历史,带着我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入的剖析,在那时那刻,他为何去那么做。我看到了“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朱元璋,他出生贫寒,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勇于反抗暴政,积极参与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他深知民生疾苦,因此在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为了巩固皇权,大肆屠杀功臣、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以及对官员的严厉打击。我看到了一心为国的大明首辅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利用手段,排除异己,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同时,我也看到了他的生活奢靡不堪,以权谋私。我看到了有“海青天”之誉的海瑞,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他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一心为民。
在这本书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人和事,更是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大杂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人为了权力、财富、荣誉而争斗不休,但最终却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新型网络研究部 伍睿智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时常沉浸于数据的海洋中,追求着科学真理的璀璨光芒。然而,在这繁忙而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涯中,我时常会寻找一片宁静的角落,让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憩和滋养。今年“五四青年读书月”,我选择了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作为我的阅读书目。这部作品不仅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打动了我,更以其对平凡人生的深刻洞察,给予了我许多关于生活、关于成长的思考和启示。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通过他们周围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展示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的社会风貌。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永远不要向生活投降,永远不要向苦难低头。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就能够在平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人物的坚韧和毅力所打动。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不仅要面对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还要承担起带领家人走向富裕的重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一步步地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的楷模。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他忍受着艰苦和危险,但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外,《平凡的世界》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小说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充满了真挚和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孙少安和孙少平之间的兄弟情深,还是他们与家人的亲情纽带,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和感动。这些情感元素不仅让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在读书月这段时间里,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我不仅获得了知识的滋养和心灵的洗礼,更加坚定了我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相信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追求科学真理的璀璨光芒。
《沙丘》读后感
新型网络研究部 王年福
《沙丘》是由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的科幻小说,首次出版于1965年。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科幻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复杂的政治、宗教和哲学主题,以及对生态学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刻探讨而闻名。《沙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阿拉基斯的沙漠星球上,围绕着亚崔迪斯家族、哈肯尼家族和弗里曼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小说中的“沙丘”是这个星球的名字,也是故事的核心背景。
《沙丘》系列后来扩展到了六部小说,包括《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神帝》等,以及一些衍生作品和前传。这个系列对科幻文学和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初次接触《沙丘》系列,还是在几年前电影上映,在电影院目睹了电影场景的宏大磅礴和美轮美奂,由于小说原著篇幅太长,电影分为几部曲,但是可以深刻感受到这部小说架构的伟大之处。这次有机会可以向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申请这部选读书籍,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它沉甸甸的重量。翻开第一页是以主角的视角进行展开,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世界,浩瀚宇宙的背景下,人类在不同的星际上展开的一系列勾心斗角,权力争逐,人性复杂等事件。随着阅读得逐渐深入,越来越感受到了科幻世界的奇妙,以及对哲学人性的思考。书中对沙丘的描写是一片荒芜之地,也很能让我们联想到地球上不断恶化的环境,沙漠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极端天气频发,让我们时刻警醒要保护赖以生存的唯一栖息地——地球。由于时间和篇幅原因,我没有看完全部文章,在已经阅读的部分中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主角保罗在开篇是一个小男孩,但是似乎命运挑中了他作为了救世主,不仅是对他们家族的救世主,也是整个宇宙的救世主。少时,他的父亲莱托公爵被帝国皇帝和哈克南家族陷害,导致阿特雷德家族覆灭。保罗从此踏上了逃亡和复仇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保罗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杀,还要处理与弗瑞曼人的复杂关系。在经历了失去父亲和家族的重大变故后,保罗并没有被仇恨和恐惧压垮。相反,他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领导力,迅速赢得了弗瑞曼人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领袖。这种能力不仅来源于他卓越的天赋和训练,更来自于他在逆境中锤炼出的坚韧和决心。保罗的预知能力和精神力量,使他能够预见未来,但这也让他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必须在各种可能的未来中做出选择,努力改变命运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保罗展现出超凡的内心坚韧。他不仅要接受自己的命运,还要学会驾驭它,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如果说《沙丘》本身的世界观让我震惊沉迷,那么主角的人格魅力则令人深思和感触。主角保罗·阿特雷德斯成长经历中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强大的内心。面对家族的覆灭和个人的生死存亡,他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保罗的坚韧不仅表现在他能够承受巨大压力,还表现在他能够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强大,对于当代博士生来说,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博士生涯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学术压力、科研瓶颈以及生活的各种挑战。甚至在某些时候会陷入绝望,这个时候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坚持自己的初心和节奏,保证自己不被击溃,之前有调查研究,中国博士生有一半有着抑郁的困扰,一部分人有严重抑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心理。学术上也好,生活上也好,困难都是暂时的,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再大的困难都是磨练我们自身的利器,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保罗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像保罗一样,保持冷静和理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困难击倒。
身为党员,也应当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红军两万里的乐观心态,发杨党员的优良传统和品德,主角在解决问题时,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时,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分析能力,从全局出发来进行决策,我们党员在实际场景中也要发挥系统思维,从大局入手,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网络智能研究部 张昊宇
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领取到了《明朝那些事儿》全册书籍。这套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详实地再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进程。从朱元璋的白手起家到崇祯帝的无奈自缢,每一页都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我认为这本书极具特点,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
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
《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作者当年明月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历史场景中。比如,书中描述朱元璋的奋斗史时,不仅详细介绍了他的出身、成长过程及如何打天下,还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这种写法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还让复杂的历史变得易于理解。
二、历史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作者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进程,更深入探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复杂的一面。书中对朱棣、张居正、海瑞等历史人物的刻画尤为细腻,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展示了他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选择与命运。特别是在描述张居正的改革时,作者不仅详尽阐述了改革措施,还剖析了张居正的内心矛盾和外部阻力。这样的描写使历史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读者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
三、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
《明朝那些事儿》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更是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作者在叙述中常常引用经典文献和历史资料,结合现代的视角,对明朝的兴衰成败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在讲述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时,作者不仅指出了当时统治者的责任,还反思了制度和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这种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历史反思之作。通过这套书,我不仅加深了对明朝历史的了解,更对历史中的人性与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未来。”通过对明朝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面对当下与未来的挑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网络智能研究部 黄祉霖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明朝的皇帝、文臣、武将、百姓一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让我对明朝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作者当年明月用现代的口吻和幽默的笔法,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叙述方式,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纠葛、政治斗争一一展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这本书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朱元璋的崛起到崇祯帝的自缢,从郑和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作者详细地讲述了明朝的兴衰成败。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作者通过剖析这些原因,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英明神武的朱元璋,还是忠诚正直的海瑞,抑或是权谋深沉的严嵩,作者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悲欢离合,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生,我在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时,不禁被作者当年明月将历史与现代语言结合的创新手法所吸引。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更在于他如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与人工智能领域中对数据的解读和创新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对明朝历史的叙述,让我联想到了人工智能在处理历史数据时的潜力。正如当年明月通过现代语言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提取关键信息,甚至预测历史趋势,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书中对明朝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思考到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构建模型,预测社会动态,为现代治理提供参考。《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历史教训,也为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历史的兴衰往往与决策者的判断和选择有关,而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类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同时,历史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考虑到伦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历史的教训。明朝的兴衰,不仅仅是因为皇帝的贤愚,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作为后人,应当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人工智能,创新和跨学科的融合都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历史,更让我思考了人生,感悟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读《席大大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网络智能研究部 刘睿洲
该书通过他人的回忆向我们全面描述了席大大总书记在延安的七年知青岁月。20世纪60年代末,他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让知识青年扎根到农村”,在他16岁那年,一段七年的艰苦但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延安梁家河村知青之旅开启了。文中描述了他们一行人刚到梁家河村时惊叹环境比他们预想的还要艰苦。他们想象到了住进窑洞,却没想到没有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品,甚至床上爬满了跳蚤,半夜被咬醒。更想象不到要早晨四点起床开始农作。虽然书中给出了些许插图来形象地描绘当年的环境,但是对于没有亲身去延安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艰苦仍是难以想象。而我,生在西安长在西安,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形。我家离延安不远,时常会去靠近延安一带旅游,亲眼见过那一带独特的地质地貌,飞扬的黄土,贫瘠的土地,险峻的沟壑,蜿蜒不断的羊肠小路。黄土高原是由一个又一个“黄土丘陵”相互拼接而成,整体呈梯田形状。在那里开车,虽然我走的也是盘山公路,但是这个“山”是黄土丘陵。路的一边靠着黄土,另一边则是将近百米的深渊。马路犹如长龙一般在黄土丘陵之间盘踞着,一眼望不到头。在那个年代,并没有这样的公路,想要走几步路,就得沿着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的羊肠小路向上爬。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席大大总书记并没有因此产生畏惧情绪,反而看见了当地百姓生活之贫苦,生产效率之低下,如何帮助百姓脱贫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书中的描述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一段写到,他们知青一行人刚到梁家河村,村民会前来迎接他们,安排住宿等。有个村民拎着总书记的包惊叹道,小小的手提箱竟然这么沉,甚至感叹里面是不是装有金元宝呢。看到后面才知道,他的手提箱里全都是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可不就是“金元宝”吗?书中总书记的一位舍友描述道,他在看书的时候,会左右印证。记得有次他们在看欧洲历史的时候,总书记不知道从哪找来了一本欧洲教会的书,进行相互佐证。这一点让我一个科研人员深以为然。我在看文献的时候经常会被某一篇文献中的实验结果或者文字描述所说服,让我深信他所提出的理论或者模型就是正确的,其中的机理就是该文章所讲述的那样,但现在想想并不应该这样。我们都知道,学术造假在学术界时有发生。其中,会有一些文章会出现实验数据造假,图例造假等情况。我们看论文的时候,往往会被这些信息所蒙蔽双眼,“跑”他们的代码模型却又是十分耗时间耗精力的,实在是难以分辨。因此,我想,我也应该如那样一般左右论证,通过阅读别的文献来相互佐证实验现象。“跑”实验代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看这篇文章是否有一些后续工作,其他工作是否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等。
书中后面描写到,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村民对这些知青却是充满了敬意,这让总书记感受到了朴素村民们淳朴而真挚的温暖。村民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能否吃饱肚子,吃上白面馍馍。总书记也将村民们最朴素的愿望铭记在心,带领大家一起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社、缝纫社等,针对村里的地形地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帮助村里用上了水,通上了沼气,提高了生产效率,方便了群众生活。
这本书不仅仅是讲了席大大总书记这七年的知青岁月,更是描绘了我国60-70年代的普通乡村生活。那个时代经历了什么,是个什么样子,对于我一个“九零后”来说是一片空白。席大大总书记插队的时候,我的父亲才刚刚出生,我父亲经常说他十来岁的时候,跟着我奶奶推着架子车去买菜,去浇地,去挣工分,他说他们那一代人十分辛苦,而我此前对他的经历认识得也不够。看完这本书,我对那个年代的风貌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那个年代村民的淳朴和善良,每天早上四点去农作,女人每天挣8.5个工分,男人挣10个工分,而知青们一开始却只能挣6个工分,甚至知道了我父亲口中的“架子车”到底长什么样,还了解了梁家河村民结婚时候的一些风俗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此书,我对总书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习惯,他的性格等等。作为一个知青,他看到了村民的窘境,不是想着逃离这里,而是运用自己的所学来改造这里,让大家过得更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支持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改善国家的科技环境,从被动变为主动,是我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无论是工人、农民、职员、警察、科技工作者还是领导者,我们都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不断砥砺前行,发光发热,帮助人民群众建设更好的家园,帮助我国在国际风云诡变的今天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席大大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网络智能研究部 汪子茜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是席大大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应如何活出爱国的奋斗的无悔的青春?
有幸,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为每位青年工作者发放了《席大大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通过受访者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青年时代的席大大总书记七年来扎根在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青春面貌。受访者中有曾经同席大大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同他相知相交的各位同志们。该书再现了青年席大大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广大青年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的榜样和力量。
该书不仅讲述了席大大总书记年轻时代的艰辛历程,更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书中描述了席大大总书记作为知青在农村的生活,面对的是艰苦的劳动和简陋的生活条件,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或抱怨,相反,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困难,努力适应环境,不断学习进步。他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努力融入当地群众,体验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丰收喜悦,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惜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
席大大总书记的坚持和努力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不仅在知青岁月中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挑战,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追求进步。他的经历告诉我,不管遇到何种挫折和磨难,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艰险的信念,树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仰,就能活出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通过这本书,我也对席大大总书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的经历和思想深深感染着我,激励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懈努力,追求卓越。他的奋斗精神和为民情怀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不畏困难,迎接挑战。我会向席大大总书记学习,传承他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我相信,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下,当代青年同志一定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愿我们都能像席大大总书记一样,坚定信念,勇攀高峰,为实现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穿越百年的声音,吾辈青年之警醒——读《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有感
电路与系统研究部 张立妍
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读书成了越来越少数人的选择。和朋友圈各种美景趣事相比、和短视频各种新奇事物相比,书籍是显得有些乏味。然而,罗振宇在《终生学习》里面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读书的本质是跨时空社交。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与世界上的人事建立联系固然是当下更加自然的事情,然而通过读书与历史、与古人“社交”也不乏乐趣。正值五四青年节,我挑选了一本与此节日非常契合的书籍来看,它便是经由收集梁启超关于教育和青年主题的讲演稿编撰而成的《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当时当日,梁任公所做演讲当然不是直接面向当下的我们,但是尽管过了百年,其中许多观点、许多思考、许多建议放在今日仍非常适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感觉自己成了台下的一名青年听众,而梁启超先生便在台上慷慨陈词,这更让我体会到了读书“跨越时空”之意味。
作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与清华的一名联培博士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其实梁启超先生与清华的渊源非常深,其多次到清华做演讲,甚至于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记录了梁先生在1914年于清华所作的“君子之养成”演说,在该演说中梁先生深刻阐述了何谓君子,更是对台下的清华学生问道:“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是啊,清华作为我国最高的学府,我们在其中修学,势必要将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作为己任。既要以“君子修身”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发展自己的人格;还要谨记“君子德风”,我们的所作所为必然被社会投以更多的目光,所以更要崇德修学,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投身科研与国家建设。
其次,我颇有感触的另外一篇演说是梁先生于1916在上海青年会所作之“人格之养成”。人格向来是一个并不容易解释的词,因此我们尽管都知道人格的养成非常重要,但对此却也时常有种含糊不清的认识。而在此讲演中,梁先生以其独到的哲学认识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念。其言“一人身上,矛盾处极多,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现在与未来相矛盾,个性与群性相矛盾”,而做人归其根本就是要学习如何“取此不相容者而调和”,如果能做到调和,便可获得人格之完全,达到我们前述的人格之养成。具体地,梁任公也就如何具体的修身工夫给出了他的见解:一是要“发达身体,注意兽格”。在我看来非常认可——人固然要有超越兽格之上的秉性,但人还是需要首先发展自身之身体,空谈理想而没有强健之身躯万万不可;二是要遵循“良心之第一命令”,尽管良心有时候难以定义,但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我们要遵循我们内心的良知、要正视自小接受的教育,切不可“昧着良心”做事,为求功利而罔顾内心之正义;三是要注意“人格之扩充”,这是解决个人与群体矛盾之思考。人不是作为独立个体存活于世的,若我们能跳出个人的局限性,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人之人格,使得诸多小人格合并成大人格,便能让自己有更加高远深刻的社会志向,使个人之志与社会之需成为一体。总之,梁先生概括之“贵有人格者,则将理想施之于现实,将未来显之于现在,将个性充而至于群性”。在我看来可谓字字真言。在当下我们要面临的矛盾确实不少,若能做到如此,便能少一些焦虑和纠结,多一些豁达和坦然。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诸多疑思都与“现代性”这一哲学命题息息相关。比如“内卷”和“躺平”之抉择,其背后其实很大程度上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何而存在”。而梁启超先生在当时便已经意识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学者之一,读其于1921年在北京哲学社所作的“‘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之讲演,更是让我在此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梁先生的此次讲演,主要从孔子的学说解构而来,用他的话来说是“很旧的两句话”;他想要解答的问题我将其相对简单地理解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要有答案。梁先生说到如果非要说的话宇宙间的事情没有成功,只有失败。就好比说我们今日认识到的“真理”,在日后都往往会被指出有其局限性,然而并非如此我们便要选择不作为。相反,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不应该单纯以成败为论,一个人要能够“明白知道他不能得到预料的效果,甚至于一无效果,但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做去”,此谓“知不可而为”。其次,“为而不有”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人的本性常以“占有”作为自己做事的出发点,即做某些事是为了得到某些好处,但如果人只能受此驱动,必然受制于许多现实因素而难以发展自我,所以要做到“为生活而生活”。这两番观念,不妨可作为当下我们许多困惑的“参考答案”,如若我们能够更加专注生活本身,也许就能够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该做什么选择了。
最后,梁启超先生1927年初夏与清华研究院学生同游北海时说道,历史上诸多有学识、有修养、有风骨的先贤,他们不过以“坚忍、忠实、吃苦、有恒、负责任”等“看起来很普通”的话来训诫自己,“不怕难,不偷巧”。也许是的,读完此书我觉得有许多值得细细琢磨的道理,但也许最后落到实处的便是一些我们早已知晓的“大道至简”,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日常之中去贯彻、去执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读《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有感
电路与系统研究部 李一航
时光匆遽,忽而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谷雨,又一个孟夏时节。
从壬寅处暑到甲辰小满,不觉间两年时间匆遽而过;作为2022级的联培博士生,我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带着每个人不尽相同却又大体相似的渴望和期盼,从五湖四海,从天南地北,走向深圳,走进崭新的梦想篇章。我们在风尘仆仆的旅程中相遇,又在稍显兵荒马乱的紧凑生活中相识、相知,编织起了属于自己的深圳记忆。
来到深圳的两年间,这座城市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开始逐渐变得清晰、立体;随着我们一点点打开自己,结识新的同窗和伙伴,走过城市的街巷和角落,在平凡而踏实的日子里漂泊或依偎;深圳逐渐在汹涌摩登的现代氛围里蓬勃生长、活色生香。而《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这部作品则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叙事脉络,为我对深圳的印象重新勾勒出历史的厚重边框,也同时渲染了未来的绚丽华彩。
作为一部书写深圳特区建设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用36万字的篇幅,生动地描绘了深圳这片热土上无数杰出党员的集体群像,并通过他们的人生故事,自然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深圳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这是一部专属于深圳的城市“英雄谱”,通读全书,就如同经历一次精神的澡雪——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深圳特区建设史这一脉络溯流而上,走过“萌芽”“探索”与“奋进”三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能够深刻领悟深圳这座曾经的边陲小镇一步步成长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奇迹”背后所揭示的必然逻辑和内在成因。
作者着眼于一位位鲜活生动的优秀党员的人生故事,以别具一格的巧妙构思和叙事方法,将深圳不同时期的历史和当时勇立潮头的党员们日常的所思所想深度绑定,仿佛一段段代入感极强的电影短片,在读者心中逐帧播放。东江纵队的光辉历史,投射为曾生在宝安山水间同日寇厮杀的壮烈英勇;改革意识的萌芽和坚守,转映为方苞对实事求是的反复求索;经济特区的建立,则浓缩着如梁湘、李灏等一众先辈们呕心沥血的付出与奉献。一批批优秀的基层党员在关键抉择面前的义无反顾和忘我牺牲同样扣人心弦、涤荡胸怀。这部深圳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群像作品,深刻阐释了影响深圳这座城市性格的关键因素,它所呈现的优秀党员的精神风貌,构筑了深圳开拓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城市精神”。
当然,阅读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给深圳这座城市的地图标注了一段段历史的注脚;每当经过一个熟悉的片区、站点,都会回忆起先辈们曾经也在同样的土地上扎根、奋斗的故事,这种历史和当下的呼应和反馈是我所格外珍视的宝贵体验。今年清明,作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书院博士生第四党支部的书记,我也特别策划了一次格外有纪念意义的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书院各博士生党支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各党支部一行50余名党员前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中山公园的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开展缅怀纪念活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犹记伶仃岛外,先辈英勇奋战,难凉热血;而今南国海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雄碑耸立,缅怀忠魂;我想这次特别的纪念活动,也将为我参加“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画上一个浓墨重彩的句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通过“五四青年读书月”期间对《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这部作品的阅读和思考,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勇气和力量,冲淡了深圳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些许生疏和不安;无数的革命先辈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烽火岁月里,在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壮阔历史中,用青春和生命挺立起这座城市的铮铮脊梁;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方可勇担重任、告慰先辈,用最轻盈的笃定姿态进入接下来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几年,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发展和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新时代的力量:算力经济与中国的未来——《算力经济: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机会》读后感
战略与前沿交叉研究部 李嘉荣
在《新时代的力量:算力经济与中国的未来》一书中,作者高同庆深入探讨了算力经济作为信息文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以及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本书不仅是对算力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解析,也是对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如何利用算力经济寻求优势的一种策略建议。通过系统性地剖析算力从历史到现代的演进,本书揭示了算力在塑造现代社会中的根本角色,并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导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在深入阅读本书后,作为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联培博士生,我深受启发,对算力经济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书中对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力的详尽阐释,以及对中国在全球算力竞争中的定位和策略的深入分析,让我认识到作为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而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参与到诸如“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云脑”这样的重大科技项目中,我更加深切感受到算力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动力的演进,从自然力如水力、风力,到人造力如蒸汽力、电力,直至今日的算力。算力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时代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算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数据处理的极高效率和广泛应用,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算力经济正在重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全球范围内,算力经济已成为一场新的国际竞争。美国借助其在硅谷的技术创新优势,稳居全球算力经济的竞争制高点;欧盟则通过加强数字主权来保护和促进其算力资源;而日本和韩国侧重于通过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中国在算力经济的全球布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在全球算力经济中处于前列,但仍面临从“大而不强”向“强而优势”转变的挑战。如何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优势和政策支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创新,是中国在全球算力竞争中不容忽视的战略方向。
算力经济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产业和企业规模变革方面表现尤为明显。随着算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行业正在被重塑,新兴行业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迅速崛起。这些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使得企业能够在更大规模上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同时也推动了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变。此外,算力经济也在市场交易和消费模式上引发了深刻变革,数字化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交易和服务的提供更加便捷、精准。
面向未来,算力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策略与政策的较量。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在全球算力经济中占据优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当前,要切实加强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同时,重视算力技术的自主研发,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确保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自主可控。此外,还应加强算法和数据安全法规的建设,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以促进算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策略不仅将加速中国算力经济的发展,还将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供竞争优势,推动中国由数字经济大国向数字经济强国转变。
总结来说,《算力经济: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算力经济的全面介绍,展示了其如何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通过对国内外算力经济的深入分析和比较,本书不仅提高了我们对算力经济战略意义的认识,还针对如何利用算力经济支持中国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此书不仅增强了我作为科研人员的使命感,也激励我继续努力学习和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希望能将书中的理论与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实际项目相结合,探索算力经济在实际应用中的更多可能性,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出真我:阿德勒的自我实现哲学
媒体与交互研究部 鲍振宇
《被讨厌的勇气》不仅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和自我成长的书。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接纳,但往往在追求他人认可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自我,变得焦虑和不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与科研环境中做到保持自我。
阿德勒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被认可,而在于展现独特的自我: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讨人喜欢,追求他人的赞赏和认可。可是阿德勒告诉我们,这种追求认同的欲望会压抑自我,让我们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失去了生命的独特意义。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当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哪怕这样做会“让别人讨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时,我经常在作者笔下代入自己,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发现有太多时候我是被动地活着,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做着违背内心的事。作为一个新生代青年,我从小就被父母和师长灌输要听话、要争口气、要唯唯诺诺。到了工作岗位上,老板、客户的期待又把我禁锢在新的枷锁里。我开始怀疑,这样被动地活着,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展现真实的自我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与他人的期待产生了冲突,势必会“被讨厌”。但阿德勒说,与其被讨厌却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如讨好他人却活得不真实。在被“讨厌”和被“认可”的两难抉择中,我们应该选择前者,选择真正与自己内心契合的生活方式。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不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和左右。
人生的意义在于勇敢面对并解决自己的生命课题:
阿德勒将生命课题分为三个层面:职业、爱情和态度。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生的完整蓝图。职业决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存在和实现自我价值,爱情决定了我们如何与重要的他人建立关系,态度则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苦难和不完美。我们若能在每个层面上找到独特的答案,就能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方向。我发现我一直在职业道路上彷徨,对于事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打算。爱情方面,我虽然有过几段感情经历,但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了解彼此的诚意。至于面对生活的态度,更是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看到自己在生命课题上的种种缺失,我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如果再这样被动下去,我将永远无法理解生命的意义,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答案。
幸运的是,阿德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告诉我们,要真诚地面对生命的不完美,同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不要把过去当成没有选择的借口,更不要幻想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完美未来。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身体力行地解决眼前的课题,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处处是课题,它需要我们的参与和付诸行动。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在于我们直面困难、排解困扰、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顺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课题,内心自然就会获得平静和满足感。我真切地感受到,阿德勒的理论已经给予了我重大的人生启示,它敦促我看清生命的真相,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困难,真诚直面自我。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哲学读物,也不是自我启发的鸡汤读本。它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内容直击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发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并肩负独特的生命课题,我们都应当勇敢地面对它、解决它,从而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
这本书也极大地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它教会我们要勇于展现真实的自我,哪怕这样做会让别人讨厌我们;它告诫我们不要被过去的经历所限制,也不要沉溺于完美主义式的未来幻想;它敦促我们直面当下,解决眼前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活出人生的意义。
总之,我由衷地向每一位渴望找到人生意义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让我们一起从阿德勒的智慧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勇敢面对生命的不完美,解决独特的生命课题,从而活出最真实、最独特的自己!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读后感
媒体与交互研究部 廖立伟
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举办的“五四青年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接触到两本极佳的书籍,并尝以浅读,颇有收获,以此为文,书写感想。我迫不及待想克服我的陈年顽疾——拖延症,于是此月选读的第一本佳作是《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以下,我分章节对这本书小做总结:
目标的重要性:这一章节强调了设定明确目标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人经历展示了目标对于激励和驱动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作用。这个章节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目标设定方式,并尝试制定更加具体和可行的目标。
时间管理的艺术:时间管理是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节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和工具,如番茄工作法、任务清单、时间日志等。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更好地利用时间,还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克服拖延:拖延是自律的天敌之一,这一章节探讨了拖延的原因和危害,并提供了一些克服拖延的方法和技巧,如设定截止日期、分解任务、设定奖励等。这些方法对我克服拖延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面对挑战:这一章节讨论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如何保持自律和坚持不懈。作者分享了一些成功人士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自信和决心的故事,这让我深信只要保持自律,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和挑战。
自律与幸福:最后一章节探讨了自律与幸福的关系,作者认为自律不仅能够带来物质上的成功,还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个章节让我意识到,自律不仅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手段,更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幸福的生活态度。
这些章节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建议,对于希望提升自律能力和实现个人目标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整本书都充满了智慧和启发,让本人受益匪浅。
许多成功的运动员都展现了出色的自律能力。例如,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以其极高的自律精神而闻名。乔丹不仅在场上表现出色,而且在训练和生活中也展现出严格的自律。他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天赋和技术,更是因为他每天都在不断地自我约束和努力提升自己。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也是自律的典范。比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就是一个极具自律的人。他在创立亚马逊的早期阶段,几乎每天都工作超过12个小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正是他的自律精神和不断努力,才使得亚马逊从一个小小的在线书店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一书是作者加里·约翰·毕晓普的自律力量之旅,这本书对于探索自律在个人成长和成功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入的洞察。毕晓普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他的观点结合了丰富的案例和个人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首先,书中强调了自律对于实现目标和追求成功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自律是成功的基石,是实现任何伟大目标的必备品质。通过自律,我们能够保持专注、坚持不懈,克服挑战和困难,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人士如何通过坚定的自律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些案例让我深信,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其次,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自律策略和技巧,帮助读者建立自律的生活方式。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如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等。这些策略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帮助读者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培养自律的习惯。例如,我在阅读书中的一些章节时,就意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并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另外,书中还探讨了自律与幸福的关系。作者认为,自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物质上的成功,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通过自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加专注和充实地生活。这与我之前的一些认知不谋而合,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总的来说,读完《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律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自律技巧和策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自律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的启示录。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律的原则和方法,就一定能够成为更加优秀和成功的人。因此,我愿意将《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自己的人,相信这本书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启发和帮助。
自律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将继续带着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的态度,将自律贯彻到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我相信假以时日,我定能取得足够好的科研成果,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有感
智能计算研究部 姜国勇
2024年宫崎骏推出了制作周期长达7年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同名小说。作为一位深受全球影迷喜爱的动画大师,宫崎骏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再次将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带到了大银幕上。电影的上映不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更多人重新拾起了这本充满哲思的小说。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深刻体会。
一、成长的过程:从迷茫到觉醒
书中的主人公小哥白尼,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挑战时,经常向他的舅舅寻求帮助。舅舅以智慧和慈爱的方式,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哲理道理,帮助小哥白尼从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小哥白尼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长的过程往往充满了各种困惑和挑战,这不仅仅是小哥白尼的经历,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的必经之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有时会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我们才会不断反思和探索,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小哥白尼在舅舅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这一过程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追求真理和意义时的执着和勇气。
二、关怀他人:塑造更好的自己
书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主题是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舅舅通过实际的例子,教导小哥白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通过这些经历,小哥白尼学会了如何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塑造一个更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自己。在当今社会,个体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感日益加剧。我们往往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怀。然而,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在于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起一种真诚的关系,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关怀他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还能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品质,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小哥白尼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有些错误甚至让他感到羞愧和困惑。舅舅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直面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教训。这种态度不仅帮助小哥白尼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在错误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和智慧。面对错误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错误。小哥白尼在舅舅的引导下,学会了如何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不仅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也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强和自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勇于面对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新的高度。
四、思考人生的意义
书中不断探讨人生的意义这一深刻话题。小哥白尼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在于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不仅是小哥白尼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对每一个读者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物质的追求和功利的目标所束缚,忽视了对人生真正意义的思考。然而,书中通过小哥白尼和舅舅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更在于我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超越自我的思考,不仅能够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也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五、历史的镜鉴:从过去中汲取智慧
书中舅舅常常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向小哥白尼传递深刻的道理。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通过这些故事,小哥白尼学会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光辉与阴影,更是一位导师,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在面对个人和社会问题时,采取更加理性和有效的处理方式。舅舅通过历史故事,帮助小哥白尼建立起对世界的宏观认识,让他在面对个人困境时,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
六、自我实现:追寻内心的声音
书中小哥白尼在舅舅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内心,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目标。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外界的期望和压力所左右,忽视了内心真正的声音。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持久的动力和热情。小哥白尼在舅舅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不仅让他在学业和生活中取得了进步,也让他在心理上获得了巨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七、教育的启示:以心育心
舅舅对小哥白尼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引导。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帮助小哥白尼在学术上取得了进步,更让他在道德和人格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种以心育心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深思和借鉴。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培养。然而,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帮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想和道德勇气的人。通过对小哥白尼的教育,舅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关爱、引导和启发,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不仅是一本成长读物,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作品。通过小哥白尼和他舅舅之间的对话,书中向我们传递了关于人生意义、道德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深刻见解。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更激励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要更加勇敢和坚韧,同时不忘关怀他人,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是一段不断探索和成长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蜕变。正如书中的小哥白尼,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幸福之路》有感
智能计算研究部 姜国勇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罗素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探讨了人类如何追求幸福,揭示了幸福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哲学思考。作为一本哲学读物,它不仅涵盖了理论上的探讨,还包含了许多实践性的建议,使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能够更加明确方向。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洗涤,对幸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罗素在书中提出,幸福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他认为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既包括外在的成功与成就,也包括内在的平静与满足。罗素强调,幸福并不依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内心状态与心理调适能力。他指出,人类的不幸往往源于对外界过高的期望以及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因此,要追求幸福,我们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接纳现实,降低对外界的过高期望。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常常因为追求某种目标而感到焦虑与不安,总是认为只有达到了某个目标才能真正感到幸福。然而,读了《幸福之路》后,我意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幸福不应是某个特定目标的终点,而应是贯穿我们整个生活过程的一种体验。我学会了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眼前的美好。罗素的话让我明白,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与感受。罗素还指出,幸福来源于人的“外向型生活”和“内向型生活”的平衡。外向型生活指的是与外界的互动、社交活动、工作与成就等;内向型生活则是指个人的思考、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过于注重外在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那么他即使在物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内心的平静而忽略了与外界的互动,那么他的生活也会变得孤单与乏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似乎成了衡量幸福的标准。我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心中却时常感到空虚与迷茫。罗素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尝试在外向型生活与内向型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学会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留出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与思考,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保持内心的平静。
罗素还谈到,幸福不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也与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密切相关。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他指出,利他主义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我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时,我们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幸福是内在的、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表面的。读了《幸福之路》后,我开始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多么重要。我开始更加重视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与交流,学会了关心与帮助他人。通过这些努力,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内心也感到更加温暖与满足。
罗素还强调,知识与智慧是追求幸福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界的标准。他主张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与思考,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我一直认为书籍是通向智慧与幸福的重要途径。读《幸福之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我从罗素的文字中汲取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幸福的真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从容与淡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我发现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也能更加积极地应对。总的来说,《幸福之路》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著作,它为我们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内涵。罗素通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指出了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满足感、外向型生活与内向型生活的平衡、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的学习与提升。这些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深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感悟。我意识到,幸福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幸福不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也与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密切相关;幸福不仅需要外在的成功,也需要内在的平静。通过调整心态、平衡生活、关心他人以及不断学习,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方法。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下,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成功与满足,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声音与需求。《幸福之路》提醒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心的修炼。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我学会了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罗素的智慧让我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与发现。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践行《幸福之路》中的智慧,努力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追求,每个人都能在幸福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感谢伯特兰·罗素,感谢这本充满智慧的书,它让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读《巴别塔》有感
智能计算研究部 叶培钧
匡灵秀(R. F. Kuang)的小说《巴别塔》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奇幻作品,它通过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魔法和阴谋的世界。小说以19世纪的英国和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权力和身份的故事。作为一部充满了文化碰撞和社会批判的作品,《巴别塔》不仅在情节上紧张刺激,在思想上也发人深省。
小说的主角罗宾,在瘟疫中失去了家人,被神秘的洛弗尔教授带到英国。他在巴别塔接受教育,学习各种语言和翻译魔法。巴别塔不仅是翻译的中心,更是魔法的中心,语言的力量通过银条得以展现。在这个世界中,翻译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力量的源泉。通过对语言的掌控,英国帝国得以扩展其影响力,操控全球的白银贸易。
《巴别塔》通过罗宾的故事,探讨了多个重要主题。首先,小说深入探讨了语言的力量和翻译的本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和权力的象征。在巴别塔中,翻译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信息的丢失和扭曲,而这些丢失和扭曲却成为了魔法的源泉。这一设定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奇幻色彩,也引发了对翻译本质的深思。翻译是否真的能够完全忠实于原意?还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意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
其次,小说揭示了殖民主义和文化侵略的残酷现实。罗宾作为一个中国男孩,被带到英国接受教育,他的身份和文化在巴别塔的环境中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在巴别塔中,他不仅要面对学术上的压力,还要应对种族歧视和文化排斥。通过罗宾的经历,小说揭示了殖民主义对个体身份和文化认同的侵蚀。罗宾在学习和实践翻译魔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同伴们不过是帝国机器的一部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被用来巩固帝国的统治和扩张。
随着剧情的发展,罗宾和他的同伴们逐渐发现了巴别塔背后隐藏的阴谋。消失的学生,诡秘的社团,这些神秘事件将罗宾卷入了一场关于忠诚和背叛的斗争中。他们必须在忠于自己母语和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苟活之间做出抉择。这一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帝国的未来。
《巴别塔》通过罗宾的成长和斗争,揭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巴别塔中,知识被视为权力的源泉,掌握知识意味着掌握权力。然而,这种知识和权力的关系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罗宾和他的同伴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的挑战。他们的选择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匡灵秀的写作风格充满了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她通过丰富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充满魔法和神秘的世界。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深度。匡灵秀不仅在情节上展现了她的创造力,更在思想上展现了她的深刻思考。
《巴别塔》不仅是一部奇幻小说,更是一部对语言、权力和身份的深刻反思。通过罗宾的故事,小说揭示了语言的力量和翻译的本质,探讨了殖民主义和文化侵略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复杂性,他们的命运和选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和冲突的故事。匡灵秀通过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魔法和阴谋的世界,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作品,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太白金星有点烦》有感
智能计算研究部 於佳
《太白金星有点烦》是马伯庸系列小说之一,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是历史可能性小说系列,因为它是从《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衍生而来。马伯庸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另类的取经故事,而小说的主角也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唐僧师徒,而是启明殿殿主太白金星李长庚,在作者笔下,师徒历难成了灵山和天庭的“渡劫”安排,不过是“试炼”而已。
马伯庸通过诙谐有趣的笔触,从职场角度描绘了这一故事,暗含三条线,喻古讽今,发人深省。书中暗含的三条线索分别是:道门玉帝和佛门如来合作开发一个大项目,即玄奘取经;六耳猕猴被孙悟空顶替拜菩提祖师学艺,有冤无处申;太白金星想得证金仙。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第一条线索,道门玉帝和佛门如来合作开发的取经项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任务,而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各方协同的庞大工程。这个工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天庭和佛门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命运。通过这一线索,马伯庸巧妙地揭示了权力斗争、利益纠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道门和佛门的合作开发玄奘取经这一项目,实际上是对两大宗教体系在历史上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隐喻。在历史上,道教和佛教虽然都在中国传播,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非一帆风顺。两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马伯庸通过这一故事,巧妙地揭示了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现实中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小说中,玉帝和如来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他们需要在合作中找到平衡点,既要实现各自的目标,又要维护整体的和谐。这种关系的处理,既考验他们的智慧,也考验他们的胸襟。通过这种描写,马伯庸不仅展现了两大宗教领袖的风采,也让读者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第二条线索,六耳猕猴的故事,则更具悲剧色彩。六耳猕猴原本应该拜菩提祖师学艺,却被孙悟空顶替。这一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残酷,也让人反思公平与正义的意义。六耳猕猴的怨恨无处申诉,正如现实中许多被压迫、被忽视的人们,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听见,他们的痛苦无法被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像六耳猕猴一样,被命运捉弄,被社会忽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喧嚣中。通过六耳猕猴的故事,马伯庸让读者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人群,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引发了对公平与正义的深思。
第三条线索,太白金星的追求,则是一个关于个人奋斗和修行的故事。太白金星一心想得证金仙,但他发现,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是简单的修炼和积累功德,而是需要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他的故事让人思考,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太白金星的追求,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他不仅要面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挑战,还要面对内心的种种困惑。他的修行之路,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也充满了希望和启示。通过太白金星的故事,马伯庸不仅展现了一个神仙的修行之路,也让读者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唯修自身。”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世间之事,因果注定,循环往复;有张有弛,方是正道。这句话,不仅是对小说中各位角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在小说中,每个角色的命运,似乎都是注定的,但他们的选择,却决定了他们的道路。玉帝和如来,虽然高高在上,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无奈;六耳猕猴,虽然命运多舛,但他的怨恨和奋斗,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太白金星,虽然追求金仙,但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希望。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这一场彻头彻尾安排好的渡劫最后,四人队伍里的两人宁愿留下凡蜕。悟空去找六耳,只想去还他一个公道。而金蝉子说:“我若成佛陀,高坐莲台之上,日日讲经,享用三界四洲香火,固然圆融无漏,又怎么救苦救难?”“我怕成佛之后,从此离人家疾苦远了,对下界苦难没了敏感,反失了本意。”所以,在凌云渡口,金蝉子留下玄奘的躯壳去西天成佛,而自己以玄奘的身份,回到世间,译经弘法。而证得金仙的李长庚,留下了可贵的“浊念原婴”托孤给观音菩萨。这句话,让人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或许也是注定的,但我们的选择,却决定了我们的道路。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唯修自身。这种理解,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超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道路;真正的忘情,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通过职场视角解读经典神话,马伯庸让我们看到了天庭中的人情冷暖、权谋斗争,也让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小说中的每一条线索,每一个角色,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辉。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娱乐和享受,也得到了思考和启示。世间之事,因果注定,循环往复;有张有弛,方是正道。希望这部小说,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找到自己的道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读《席大大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党政办公室 陈易
阅读了这本关于知识青年下乡的采访记录,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不仅是因为这本书生动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乡村生活景象,更因为它深刻揭示了逆境中的成长、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助以及个人意志在苦难中的磨砺与升华。该书以采访者的回忆为线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劳动画卷,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艰辛与坚韧。
文章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知识青年下乡的不易。他们从繁华都市走进偏僻乡村,不仅要面对劳动技能的挑战,还要克服生活条件的艰苦。戴明先生提到的那些独特农具和劳动场景,如使用“老镢”翻地、挥舞连枷打谷,这些描述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汗水,同时也映射出知识青年们从陌生到熟练,从不适应到融入的过程。这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炼。他们从城市学生转变为能与农民并肩作战的劳动者,这种转变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值得我们敬佩。
采访记录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纯真情感。老乡们的淳朴善良,无论是分食红薯干的温馨,还是队长早晨大声呼唤知青起床的场景,都让人感到温暖。这些细节不仅仅是故事的点缀,更是那个时代人际关系质朴美好的见证。知青与当地村民之间,虽然背景、生活习惯迥异,但在共同的劳动与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种跨越阶层的友谊,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
文中对席大大总书记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他的沉稳、坚韧、好学,以及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整个故事的亮点。他在困境中仍然坚持阅读与学习,不仅为后来的领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更体现了他超越常人的毅力与远见。席大大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是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也激励着每一个人,不论环境如何,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自我提升。
文章启示我们,知青岁月虽然艰苦,但它是一段宝贵的人生财富。它不仅锻炼了人的体魄,更重要的是磨砺了人的意志,培养了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正如文中所述,这段经历对席大大总书记及所有知青的影响深远,使他们在后来的道路上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民的需求,更加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这段历史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不忘初心,时刻铭记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日子,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该书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都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追求完美“圆圈”:正义、勇敢与青春——读《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随感
党政办公室 王鑫
“东北荒中,有兽名獬,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杨孚《异物志》
獬豸,因其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是以被后人载誉为公平正义之象征。如果把“圆”看作一种关于公平正义的隐喻,那么人们心中獬豸画出的“圆”,应当能够称作一个完美的“圆”,终其一生,或安于一隅或漂泊异乡,可谓都是在做这种追求。
何为完美的“圆”?罗翔在《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一书中提及,如果把理想中完美的“圆”比作正义的应然状态,那么现实中所有的不那么完整的“圆”则可视作正义的实然状态。完美的“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公平正义,非完美“圆”是公平正义在万事万物中的具体体现。神兽獬豸是古人为探寻绝对公平正义而创造出来的精神寄托,獬豸本无意,人赋以之意。曾有文载曰:“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肃肃清风獬豸衣,一生守法并无违”,这种精神向往和光明期盼可见一斑。
既是向往,则永远在进步。
进步之途,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过程。
何以追求完美“圆圈”?
是饱有公平正义吗?按照心中笃信的价值规则行事,不再受制于这样那样的世俗干扰。明朝海刚峰如是,抛开一切迂腐的所谓“和光同尘”之道,只为心中的“大明律”效劳,刚正不阿,大公无私;唐朝徐有功如是,持法制之公器,行无杖、守公、犯颜之新举,氤氲正气,千古留名;汉朝张释之如是,君威之下不动容,司法之下不偏倚,县人犯跸,法不阿贵。这样的光明正义,听起来总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但是,真正落到生活中,又总是让人唏嘘为难的。“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不出来由不得我”。诚如《圆圈正义》一书所讲,以道德主义行事为人的根据,最大的痛苦就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于我而言,每每欲挺身而出却也会陷入“扶或不扶”的两难困境,如此深陷“顾及后果”的泥淖,鸿沟自然也就难以逾越。尽管,尽管我一直想做一个勇敢的人。
是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吗?在困难、挑战与危险面前坚韧不拔,毫不退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审视过往,我大抵也总是在朝着勇敢的方向迈进。曾记否,高中时期秉烛夜读,悬梁刺股,虽千万人亦往矣?曾记否,大学时期以梦为马,朝乾夕惕,日日闻鸡鸣而起,目闭寝而归?曾记否,研学时期揣必胜决心,怀执着意志,鞭驽策蹇,疲乏身心?现如今,我也正倍加努力地朝着自己所坚信的方向,所热爱的正义事业前进,在科技创新领域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事实上,勇敢的人不仅仅是我,勇敢的人大多胜过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无数“90后”青年挺身而出,果敢坚强,“逆行”在战役一线;全国志愿服务队伍中,超过9000万名青年积极投身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应急救援、文化传承等领域,无私奉献,友爱互助;科技强国建设中,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十年磨一剑,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挑大梁、担重任。他们远比我勇敢,因为他们,我们才能更加勇敢,彰显正义的勇气才会更加振奋。
是拥有难能可贵的青春吗?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似是理想的深泉涌流心间。我想是的,青春无关年龄,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是饱含正义的举动,是勇锐不懦的行为,是进取不退的精神。毛泽东主席曾讲,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八、九点钟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次升起都会拥有照耀大地的璀璨光芒,正如青年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精神面貌,好似处在青春里五湖四海奋勇前行、追求正义的我们。青春,与理想抱负共存。最后,我想援引李大钊先生《青春》一文,愿我们大家都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坚硬果敢,向上向善,百折不挠,急流勇进。
你我诸君皆如此,明年此日共青云。
近日深圳乌云蔽日,但请相信,太阳依旧在云端。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财务部 郑晓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上任的十五个年头。正如书名所讲: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模范官员海瑞辞官病死于南京官邸这一件对明朝统治无足轻重的事情之外,实在是无事发生的一年。大历史观的推崇者黄仁宇先生选取了如此平淡的一年,意在跟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某些事情,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一如本文所论述的社会共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书通过描述苦闷的万历皇帝、精明的张居正、老成的申时行、古怪的海瑞、孤独的戚继光、自相矛盾的李贽六位微观个体的政治遭遇,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庞大复杂帝国的治理体系。“皇帝的励精图治或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调和,将领的富于创造或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无关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作者以这段话总结了大明王朝的衰亡原因,即僵化的体制和思想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成为了当时的社会共识,这样的共识使得身处其中的任何个体的努力都注定无法与整个社会抗衡,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无形之中形成的社会共识将如何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共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它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处理生产生活中的大小事务而逐渐形成,反映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在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作者认为当人类处于原始部落时期,就具备了通过创作各类神话故事并广泛传播来汇聚共识的能力,以此来增强部落的生存及延续能力。在此基础上,共同的神话故事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中文字、绘画等创作形式的出现,将人与动物彻底地区分开来。显然,构建共识这一行为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影响人类社会至今。
在我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中,社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低下,要如何使千万生灵能够相安无事的生活在一起,而不至像同时期的欧洲一样由于争抢资源进入混战状态,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课题。秦相李斯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事准则,为社会强制施加了一套共识,但由于其过于严苛,不为大众接受而导致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二世而亡。汉代建立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仁政,儒家由于其“仁”的主张以及尊卑有序的特点被推崇为治国之道并被大众接受。在此后相当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儒家之道成为了社会大众的共识,这对构建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历经千百年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人口更替,出于统治百姓的需要,经过几代大儒的“注解”,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意识以及尊卑礼仪的行为规范不容置疑被大大地突出了,逐渐沦为禁锢思想的工具。至明代万历一朝,儒家思想已然成为了上至皇帝,下至普天之下所有读书人不可动摇的共识,成为不容置喙的行为准绳。因此,黄仁宇先生感叹“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这使得对任何个人或制度的评判标准变得极为模糊。一个官员,除非他成为海瑞般的道德楷模(实际海瑞在当时朝堂也并不受到欢迎),否则必会被心怀叵测之人检举道德上的不洁,而惩处的严厉与宽松,却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个人或文官群体。一项制度,其是否能够付诸实施,实施后的成与败,不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百姓的富足,而完全取决于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在这种由上而下推动形成的思想下,制度与人事,这两项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总结的决定王朝命运的根本,统统丧失了其对社会的纠错能力,只能在惯性的作用下,任由明帝国在万历帝驾崩24年后,匆匆走向灭亡。
一本短小精悍的小书在数页间,便使读者体会到明末社会发展突破的无力之感。合上书本,不禁沉思:积极的共识能够增强社会个体彼此间的信任,最大化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从而产生改天换地的磅礴之力;而一旦思想走向僵化,对社会群体无形的禁锢也绝非少数人可以扭转。
如今我们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下,不断汇聚构建起了共同认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定能乘风破浪,向着更加光明的前途继续前进。